穿越了!6500年,這是你離世界神祕奇案,最近的距離

Share Button

 當全世界都在迷惘,我帶你撥開塵土,看穿謊言、觸摸真相 

 

在河南,濮陽市是一座非常年輕的市,建市的時間不過34年,但它也是河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濮陽」二字,比秦始皇更老。

在濮陽市底下,還埋藏一個世界神祕奇案的解答,有人說這是幻想、不存在的,也有人堅定捍衛這一切,隨著時間無聲的日換影移,謊言將被戳破,而真相昂然而立。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但是炎黃何在?龍又是什麼?這一直都是無法破解的世界奇案,因為6500年前,沒有任何的歷史記載資料流傳。所以有人批評這是捏造、虛假,然而這種「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的可笑、薄弱觀點,只消一點事實,就能被徹底擊潰;今天這樣的事實,就在河南濮陽。

 

●「濮陽的中華第一龍,也是世界第一龍」

1987年,濮陽市要在縣城西南的西水坡挖引洪水調節池,結果發掘出了文物45號墓,墓主是一位1.79米的男性,頭南腳北下葬。令人震驚的是,他躺在一組蚌殼擺成的圖像之間。

右邊是龍型圖案,左邊是虎型圖案。龍圖案長1.78米,昂首曲頸,躬身長尾,前爪似往前扒,後腳像往後蹬,其動感之勢,狀似騰飛。

經碳14測定,這是6500年前的遺物,是大陸出土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龍型圖騰,其精美程度和文化寓意,很明顯的告訴世人,龍的文化6500年前就已存在。

●「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早已超過6500年」

炎黃是一個人?是一個部族?無論答案是什麼,6500年前的龍形圖騰出土,早已說明的一切,這些不是神話、不是後世的人杜撰,那些抱持「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理論的人可以閉嘴了。

關於龍的形象,在許多後世的研究中,有一種理論最合理:龍的形象,融合了各種動物特徵,是因為當時有個部族,一統周遭的其他部落(意即皇帝大戰蚩尤),為了創造一個新的圖騰來代表,把所有部落的圖騰融合,這就是「龍」圖騰的誕生。這個統一的部族被尊為龍的傳人,也是中華文化的濫觴,從此流傳數千年,直至今日,後人年年謁祖,自稱「炎黃子孫」。

●「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在中國古老的傳說里,黃帝是「乘龍升天」的,所以有人推論,該墓的主人是不是皇帝或是蚩尤?我想有待更多的考古發掘來證實或推翻。

不過墓主頭南腳北,龍在東、虎在西,頭頂一個蚌殼擺塑的北斗七星,真實反映中國天文學中傳統的「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早在6500年前就出現了雛形,中國的天文學一下子被推進到墓主下葬的年代,這是許多人不敢想像的。

 

 

 

 

中華第一龍的出土地──西水坡,

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挖了一座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經過文物考古,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在附近還挖掘到東周文化層出土三十座陣亡士卒排葬墓。

中華第一龍的相關出土文物已經移到北京故宮,而留在濮陽的是複製品。目前到西水坡有中華第一龍的牌坊,還有附近正在興建古代城牆的保護展示建築。所有中華第一龍的相關資訊,要到「戚城文物景區」去看,附近還有子路的墓、戚城古城垣、春秋諸侯的會盟台等等歷史遺跡。

 

「子路墳」

濮陽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政商發達的地方,當時稱為「戚」,春秋時期是晉國重要的外交地點,也是衛國的國都,各諸侯在此「7次會盟」,戰國時期,因為衛都處在濮水之北而更名濮陽。 「好鶴失國」、「濮陽之戰」、「大義滅親」、「史蝤屍諫」、「螳臂擋車」、「桑間濮上」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想要了解這些故事都可以來到「戚城文物景區」來,這裡除了「中華第一龍」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景點是「子路墳」。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14年,在濮陽住了10年。他的大弟子子路,就葬濮陽縣城北5公里。子路的墳只有頭,而沒有身體,為什麼呢?

子路,名字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卞人,也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歲,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人。當時衛國發生政變,衛出公的老爸「蒯聵」想趕走兒子當大王;子路為了保護衛國的士大夫孔悝,而被殺害,死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只有頭留下來。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有「覆醢之舉」即吃飯時見肉醬蓋上而不忍食用。

諷刺的是,這裡有「子路墳」,濮陽市裡也有蒯聵復國的臨時藏身處「蒯聵台」。

 

「會盟台」

春秋時晉、楚兩霸爭強,兩霸通過與許多小國結盟,形成了南北兩大政治聯盟,將東周分成二派勢力。而會盟就是小國來表示忠心的儀式所在地。有點類似幾十年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的冷戰對抗。

當時會盟的地點,位於戚城遺址東城門南側城橋外80公尺,殘存長20公尺,寬16公尺,高4公尺(原本有一畝這麼大),為春秋時期夯築高台。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修復後的會盟台形如覆斗狀,四面台基砌有灰磚,占地面積900平方米。

我在這裡參觀時還聽到了一個故事「砍雞頭發誓」的由來:

在會盟台上要進行「歃血為盟」的儀式,「歃血為盟」並不是割自己的手,而是拿動物做祭品。會盟台上,諸侯殺牛做祭品;若是士大夫要締結同黨,則是殺羊(比較小隻);至於平民要結拜兄弟,殺雞就好,這也是後世砍雞頭發誓的由來。

 

 

「戚城古城垣」

現存東西北三面牆體,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叠壓着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漢等文化。

城内到處都是古代文物遺址,因為實在太多了,只好採取用植被覆蓋的辦法進行保護,等待以後科技水準到了、考古經費充裕了,再來發堀。

戚城始建於西周後期,以後曆代多有增建。戚城遺址又名「孔悝城」,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垣周長1.5公里,殘高最高處約8公尺,最厚處約17公尺。現存城門的門址仍可辨認,漢代以後該城逐漸廢棄。

今日戚城東北有「子路墓」、「戚城遺址」、「子路墓祠」、「蒯聵台遺址」等等多處文物古蹟,同是「蒯聵復國」這一事件的產物,形成一個自然景區。

 

 

前一篇有提到,濮陽也是三皇五帝中「顓頊」的都城,還是姓氏「張」的起源地,姓張的朋友一生一定要來濮陽謁祖一次喔,另外還有鄭板橋博物館,還能看看水秀與雜技表演(濮陽有雜技學校)。

老爺爺說三皇五帝:

我們在書上讀到三皇五帝,總共是8個人,事實是,各種史書紀載的三皇五帝都不太一樣,總共有5種版本,共14個人角逐8個位置。先不論是誰,這8個人統治了中原2000年左右的時間,平均每個人要活250年?哪有可能!所以後世的研究者大多保持「很」懷疑的態度,有學者提出,三皇五帝是許多部族中的8個。這些部族輪流統治中原,不過都一脈傳承龍的文化,不因血緣不同而另起文化爐灶。這樣的文化特質一直延續到今日,不論誰入主中原,金、遼、女真、蒙古、契丹…,都延續著相同的文字、文化、差不多的政府體制與法律。站在這樣偉大中華文化底蘊上佇立的我們,一言一行都是中華文化的延伸,由生而歿,一代又一代,無窮無盡。

訂閱最新文章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謝謝老爺爺與小老婆帶領我穿越歷史的洪流古今的歷史歷代古城的原由~考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